写在前面:原文撰写于萌娘百科用户页User:Sivlovski/日本漫画史浅述,于2022年1月20日完稿。文章中的部分篇章曾经发布于小黑盒。之后因规避因素转移至萌娘百科镜像站暂为保存。
受作者视野与经历限制,这篇文章撰写时的问题还是存在的,叙述的侧重也有问题,但是不妨碍其是一篇对本人很有参考意义的文章。
以下正文。
随便写点,能力不足,组织长篇大论的语言能力较差,阅读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日本近现代史知识储备。
内容大量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论文、书籍、网页等等,恕不一一列出,在此向所有前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推荐延伸阅读:User:Mapmachine/4koma manga(已失效链接)
序:究竟什么东西才能被定义为漫画?自文明诞生,人类就拥有用线条与颜色的搭配来描述事物和表达情感的需求。无论是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上赭石色的野牛,还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何纹彩陶盆,文明肇始的智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甚至似乎高过了对文字的追求。几千年之后,人们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绘画”。在绘画发展后,自然地,开始有人用绘画来描述故事、针砭时弊、或只是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小事情。现...
本文原系中山大学动漫协会第5期社刊二次元文化版文章,与登载版相比有较多处修改。文章的初稿创作时间为2023年4月~9月,之后又在多人协助下进行了断断续续的修改,协助文章修改的人员繁杂,在此无法一一道谢。
本页面为大纲页,内文烦请点击以下超链接前往各章节进行阅览。
一、绪论:从“讲故事的欲望在退潮”说起本部分文章见此
二、私小说与海螺小姐模式:日常之前的日常本部分文章见此
三、世界系——泡沫下的海面本部分文章见此
四、“前空气系”——一个新概念的引入本部分文章见此
五、空气系——雾气正绮罗闪耀着本部分文章见此
六、在“3•11”后——意料之中的转折本部分文章见此
七、纵论:日常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本部分文章见此
八、尾声:日常系、日常与我们本部分文章见此
附表1 文章中出现的ACG作品(按出现顺序排列)
附表2 参考文献
东浩纪(2012[2001]),褚炫初译。《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台北:大艺。
东浩纪(2015[2007]),黄锦容译。《游戏性写实主义的诞生:动物化的后现代2》。台北:唐山。
东浩纪,黄锦容译《后311之日本的思想:由倒错至实践》,《文山评论:...
2018《闪耀幻想曲》确实带来了不少业务层面的转移,我们对其之后的新的一年的阐述也可以从此开始。在前面几年,我们目睹了一批线下活动的开始与结束,作为这些活动的延续,我们在这一年看到了这些活动的集大成者:Manga Time Kirara展。
要讲这个展会是怎么来的,我们要回到2015年。作为从Kirara系进入漫画业界的最为杰出的代表(可能没有之一),苍树梅在2015年顺利举办了自己的第一次个人画展“苍树梅展”,但主办方是负责过“绘师100人展”的产经新闻社而非芳文社。当然了,芳文社在这一个人画展的举办之中也是参与了不少的,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诱引Kirara系漫画读者前去游玩《闪耀幻想曲》,通过对过去的若干漫画与动画作品进行展出,并顺理成章的在展览中加入《闪耀幻想曲》相关内容,这个颇有集大成意味的展会便这么诞生了。
Manga Time Kirara展单纯从展会的角度来说还是非常合适的,内容丰富、动线合理、由若干作家共同绘制而成的展会宣传图也颇有趣味,但是和业已终止的Manga Time Kirara Festa!与Comic Market同人本摊位相比,其最大的区别...
2012恭喜!《Kirara》本刊终于出到100期了!鼓掌鼓掌!为了纪念这样的里程碑时刻,作为第100期发售的2012年3月号特地制作了纪念版的附录册《まんがタイムきららいちまるまる》,我们对这一年的记述就从这个比较值得庆贺的时候开始吧。
这个100号特殊庆祝的诸多环节里面,有两个是值得我们关注一下的:其一是杂志拟人化企划,其二是在niconico静画上面限时免费公开部分漫画。前一个企划可以说是彼时整个二次元商业与同人方都在进行的拟人化浪潮的一个典型的跟风产物而已,2012年几乎代表着数年来的拟人化浪潮的巅峰时刻,全世界所有国家的ACG爱好者都在拟人化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在目前看来这些拟人化产物中能真正持久延续的角色并不算太多。除了我们提到的这个《Kirara》本刊拟人化“She is KIRARA!”,这一年Kirara编辑部还推进了两个拟人化企划:一个是在niconico上播出短动画的《蟑螂娘》,这个拟人化本身开始的比较早,在2011年才开始在《Carat》上进行商业漫画连载,动画、同人志和商业漫画三个版本之间也几乎除了共享设定之外没啥共同点了(包括商业层面),目前来看其所构...
2007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2007年1月在《向阳素描》放送期间电视台上播放的芳文社《Kirara》系广告。从初次动画化的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1年。这五年可以说是《Kirara》系本身作为一个杂志系列探索并试错的关键阶段。换个不那么冠冕堂皇的话来说,就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大量群魔乱舞并可能让人不知所云的新鲜东西。在此前的叙述中,受作品年代影响以及知名度上的考虑,我们鲜少会涉及具体的作品内容,不过在这五年里头显然这一点变得很有必要了。
首先重中之重自然是第一部动画化作品《向阳素描》。《向阳素描》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部分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所创作的萌系四格漫画作品,其内容的展开显然基于一种对自身经历进行美化的大众意识。实际上,在彼时这部作品和其他Kirara系的作品相比并没有太大的突出之处,拿它单行本第一卷的彩页与人物介绍和《同栖女子寮》这部更早一点的作品比较,会发现甚至连构图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算得上是当时《Kirara》的流量密码。不过,苍树梅的画工显然还是比海蓝要优秀得多,再加上一些超越四格的,在当时看来相当前卫的表现形式,《向阳素描》能够一下成为《Carat》的看...
2002
书接上文,在2002年5月《Kirara》作为《Manga Home》增刊号创刊了,售价300日元,而今天这本杂志的售价是470日元。打眼一看这个封面,似乎和彼时芳文社的其他漫画杂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整个封面除了看板娘与底下的作者名单外,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横跨页中的杂志口号“Dokidoki☆Visual四格漫画杂志”(ドキドキ☆ビジュアル4コマガジン)。实际上,在一直担任总编辑到现在的小林宏之之外,这个口号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贯彻了这20年《Kirara》发展历程的东西,到现在其依旧雄踞于官方网站的域名、杂志的封面与编辑和作者的访谈中,因此我们对初创刊的《Kirara》的分析也从这个口号开始。
在创刊前的论述中我们发现了,90年代芳文社已经通过《Jumbo》等杂志的创刊完成了“动画画风的故事四格漫画”这一演进,但是很显然《Kirara》创刊时候所连载的作品里头还有不少和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萌系四格漫画”是有差距的(例如,作为创刊号封面看板娘的《ぽけっとジャーニー》其实是女高中生前往异世界探险的幻想故事),在这个介于两者之间的阶段,我认为其杂志作品风格与这一口号所阐发...
“芳文大法好”“芳文社赛高”“芳文是天”“芳文社 诺贝尔和平奖”……我们泰然自若地说出这些话语,全然没有意识到它们有多么诡异。显然,用这些话语赞赏一家公司是非常奇怪的(想象一下“腾讯赛高”“网易是天”的诡异感),在我们的心中“芳文”这个公司名已经成为了一个脸谱化的象征,它所代表的并不是坐落于东京的那家出版社,而是一系列作品、角色与故事的抽象集合。然而,在短短20年前事情还不是这样的:彼时的芳文社在知名度上和其公司规模保持相当惊人的一致性,“芳文”这个词只能和这家位于水道桥的小出版社对应上。作为公司的芳文社现在一共有四个杂志系列和两个漫画网站,其中能够让我们有这种抽象性认识的作品都主要集中在《Manga Time Kirara》系列杂志上。那么,芳文社是如何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中顺利让自己的名字化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并通过这几本杂志鸠占鹊巢了许多诞生于其成名之前的“萌”“空气系”等流行词?看起来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很简单的,我们只需要回到《Manga Time Kirara》创刊的2002年——好像不太够。让我们倒到再往前一点的时间,回到甚至“萌”这个概念还没有诞生的1995年。属于...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0月20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空气系、日常系、轻百合?:萌豚受众作品流派疏议
以下正文。
2022年秋季新番已经陆陆续续开播了,虽然不一定能够算得上每年都会有人说的“最强十月”,但这个季度确实有那么些值得我们津津乐道的作品。自然了,身为一般通过的萌豚编辑,这个季度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所谓“萌豚三杰”:《向山进发 Next Summit》《孤独摇滚!》《Do It Yourself!!》。
这三部作品都已经陆陆续续开播了,关于这些作品在作画和演出上面的精彩程度相信各位读者们都已经感受过了,也已经有很多人在不同平台上就此进行了许多精彩的阐释了。既然是“萌豚三杰”,那么这些作品必然拥有其能够被归为同一类、被同一批人喜爱的理由,换言之同从属于某一流派。你或许在其他相关的评论里头看到了这一流派的名称:空气系、日常系、轻百合……假如你对戏剧理论有所了解,你或许会想到生活片段(Slice of Life)、厨房水槽现实主义(Kitchen Sink Realism)、处境剧等等专业术语。这些说法或许都是对的,毕竟一...
写在前面:本文原载于萌娘百科新媒体专栏(2022年1月17日),专栏登载版本相较本版有小幅改动。专栏版链接:《新常态》——与疫情共舞的现世物语
以下正文。
「在我们出生前不久,传染病大流行改变了世界。」
「在不远的未来,用口罩遮盖住脸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人们回想着大流行前的那个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动的年代。可以说,在疫情席卷全球逾两年的当下,我们看到了无数国家跳梁小丑般的作秀表演,也看到了大背景下逐渐异化的人际交往。2021年12月22日,由我们所熟悉的小李子主演的电影《不要抬头》上映,借彗星坠落、地球行将毁灭下政客的哗众取宠行为狠狠地讽刺了一番美国政府的抗疫“成效”。当然了,不仅仅是美国政府和美国的文化产业,与我们仅仅一海之隔的日本也在疫情中展现了一番躬匠精神的生动诠释,而也就有了这么一部在疫情大背景下展现Boy meets girl传统故事的漫画——《新常态》。
《新常态》是相原瑛人自2020年12月开始连载的漫画,截至2021年11月已经刊行了两本单行本。这样的一部作品是怎么突出表现疫情的大背景的呢?除了口罩外,它还用了更为夸张、激烈的方式来展现...
笔者想先从《美人鱼的夏天》开始说起。这部显然已经完全变成梗的作品的事前宣发主要关注在“两个人历时七年独立制作”上,有许多批评也集中在这一点(“我觉得我七年做出来的东西比这牛逼多了,你凭什么上院线?”)。对这一点的批评实际上是对“院线-自媒体”二元体制的一种呼应:我们天生认为,能够在“电影院”这一场所上映的作品应当是完备的,拥有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并且在最后至少在形式上是说得过去的;而相对应地,“自媒体”这一领域上面刊登的作品则不一定需要完备性,有的时候甚至低完备性还能成为其值得夸赞的理由之一。换一种偏向意识形态批评的话语来说,前者对应的是一整套流水线形式的,可以被称为“工业品”的东西,其背后的人通常被称作具体的职位,如“导演”“脚本”等;对于后者,尽管分工可能依然存在,但是我们更容易统称他们为,「创作者」。
在2010年代中期,一批聚焦于各行各业工作者的作品作为日常系谱系与サラリーマン作品群的一种延伸出现在日本ACG领域,我们之后一般会称他们为“工作系”作品。其中在国内声名颇高的作品是《白箱》,作为一部描写动画制作的、我们或许可以称为“元动画”的动画作品,其主要关注的便是高度分工...